靠谱的批评与靠谱的表扬同样稀缺

来源:小九足球直播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15 01:50:18

  “文学评论写给谁看?是作家还是读者?抑或小圈子内自循环?”“批评家是不是成了流水线作业?”“评论家为何容易陷入混沌或失语?”

  近日举行的上海青年评论家高级研修班暨“当下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学术论坛”现场,多位专家抛出一组犀利问号,直指当下文学评论存在的“失语”“失效”等病症和困境。

  究竟怎样的评论才能够有效介入文学现场?超越偏见、短见、盲视、误区,从纷繁芜杂的文学作品中进行甄选,评论家如何真正成为那个“披沙拣金的人”?业内对现状的不满意不满足,恰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文学生态对有诚意、见性情、引共鸣的评论的极度渴求。

  漠视同年龄层不同个体的作品特性,直接丢到80后、90后写作的框里;动不动以地域为界贴上“东北范儿”“陕式写作”“京味小说”等简单标签……近乎盲目惯常的套路和陈词,直接引发评论的软弱无力,也暴露了一些评论者的思维惰性与审美匮乏。

  难怪有声音吐槽——“有的评论文章一旦隐去姓名,根本看不出是谁在写;若隐去所评论的对象,又几乎看不出在写谁”。

  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曾提出观点:当一个阐释放在这个作家能说得通,放到另一个作家身上也说得通,说明这个阐释是无效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观察到,有些批评家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当我们对整体创作不满的时候,会举出各种现象来证明,但往往不去“指名道姓”提具体作家作品,“可能碍于作者情面或出于出版社约稿、研讨会发言等其他需求,又容易把具体的某部作品‘拔’得很高”。这就导致了评论标准的不统一,让读者产生忽高忽低的感觉,自然也就难以令大众信服。

  “下一部《红楼梦》”“当代版《包法利夫人》”……在一些评论文章中,将作品与中外文学经典“类比”靠拢的说辞并不鲜见。“其实并没有可比性,这样一比,对批评来说反而很尴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令人沮丧的,有时还会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而且会显得分寸失当,结论也很夸张。”阎晶明建议,文学经典本身是高度公共化的精神产品,莫轻易在当代作家作品评论中去“碰瓷”经典,“并不是不能提,而是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换言之,高质量评论有别于一般的碎片式读后感,也不是仅仅为满足理论阐述的要求而去进行。祛除陈词滥调或单一套路,考验的是批评家的专业性。

  不少资深编辑坦言,文学批评是“最敏感、最前沿,也最具挑战和冒险感”的写作。西方“批评”一词源自希腊语,最初意味着“区分”“判断”,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鲁迅也曾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与评论家同行的作家,往往对患上失语症的批评“并不感冒”。余华就曾在一次对谈中吐槽到位评论的稀缺。他记得,自己的小说《兄弟》《第七天》刚出版时,一片“骂声”,《文城》面世后“批评的声音换别的作家可能受不了,但对我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怎么批评都‘没用’了”。余华直言,有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很重要,但“有些批评接近情绪宣泄,更像瞎扯。我经历过的赞扬和批评都很多,但是真正靠谱的赞扬和靠谱的批评一样少”。

  “批评是门艺术,且是一门能够沟通多种精神资源的艺术。好的批评文章,就是一件艺术品,但是很难达到。”评论家、同济大学教授王鸿生坦言,当下急剧变化的世界和纷繁复杂的环境时常让他感到混沌失语。“当很多东西看不清时,我们的批评活动对社会、对思想史、对当代文化推进的介入能力面临着各种障碍。从批评的角度来说,我们的介入能力不够,这是需要重视的困境。”

  或许,有效的介入、掷地有声的评价,是建立在对整体文学脉络的把握,需要批评家将单部或一组作品嵌入时代长廊的坐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赏析。以小说里的方言运用为例,王跃文《家山》里的湘方言、葛亮《燕食记》不时冒出的粤语词汇、乔叶《宝水》中的豫北方言等,对于小说来说到底是不是加分项?“不同作家对方言的处理,对小说来说效果到底如何?永远都是两面的。一个批评家的任务就是指出这种两面性,遮蔽其中任何一面都不是诚实的批评家。”阎晶明说。

  在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看来,治疗“失语症”,需要从“论文”变为“文章”,让当下文学批评更接地气,更具可读性。青年批评家何卓伦发现,许多90后、00后作者对所处时代已形成独立判断和思考见解,在创作中擦出了个性鲜明的火花。“但这些并没有很顺利精准地反映在我们的评论当中,而是被挡在学术门槛之外,拦在讨论室之外。”

  这种不对称让他想到,上世纪80年代吴亮、程德培等批评家如何把握了属于他们的时代问题意识,并展开有效表达。“因此,对于同时代的青年写作者,我们作为青年评论家,要尊重同辈情感经验,遵循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一味套用前人或权威结论,也许就能在前辈基础上品读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业内认为,称职的批评家应当真正将属于文学批评内部的问题深入下去,面对作品时有真诚的态度,也有必要的尊重,能坚持原则,敢于说出独特见地,以求得与作家形成真正交流对话,体现批评家的存在价值。(许旸)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上一篇:「党建阅读」阎晶明:地方性如何成就现代性——读乔叶《宝水》所思
下一篇:2022年中国十大跨境电商平台排行榜 全国跨境电商平台排名前十名